“先生请您出示一下您的证件”“先生,如果没什么事,请不要在小区内闲逛”“婆婆您需要买什么药”“请大家按顺序排队领菜、保持距离、不要聚集”……香江花园小区里,武汉金控抗疫突击队员小王正和同事忙碌着。自2月8日以来,小王已和1000多名同事下沉到12条街道、91个社区,连续奋战近一个月。
小王,王哲洋,武大新闻专业毕业,高个子、白皮肤、卷头发,标准帅哥,在报社跑过2年社会新闻,现任职于湖北金租董办(党办),从事信息宣传工作。2月8日,听说小王响应公司党委号召,参加“抗疫突击队”,要下沉到社区一线,老王夫妇很担心,在家也没见干过什么,到社区能做什么呢?更重要的是每天新增2000多名确诊患者,还有未知的染病未隔离人员。想到这些,老王夫妇更是不安。可是,国家有难,儿子坚持,老人家终是没能劝住。就这样,小王带着父母的牵挂,心有忐忑又义无反顾地冲到了社区抗疫一线。
香江花园小区紧邻武汉红十字会医院——武汉市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,这里有近千户住户,常住人口3000左右,在武汉疫情地图上,这里呈现深红色。下沉到这里,小王和队员们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打鼓的。按照武汉市防疫要求,小区只留下了一个出入口,人员进出管控压力还挺大。出战第一天,身体壮实的小王,被保安大叔选中做消杀工作,背着近20斤的强腐蚀消毒液,穿着薄薄的隔离服,小王在保安大叔示范下,捣鼓了5分钟终于驯服了这台超期服役的喷雾器。比起敲键盘,这台喷雾器并不怎么称手,一个小时后,笑眯眯的小王满头大汗地转回来了,双脚沾满了泥水,隔离服也有些破损。此时已临近中午,小王和同事们找保安大叔要了开水,冲开了家里带来的“康师傅”,摘下口罩,“手消”后,在遮阳伞下津津有味地开始狼吞虎咽……
武汉的天气像狡猾的病毒一样,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,昨日暖风吹,今日风雪来。下沉第4天,对所有队员是最难熬的一天。早8点,小王和同事已到达值守点,冷风嗖嗖,天空泼着大雨,气温很快降至冰点,最后变成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。小王的值守点,除了头顶那一把简陋遮阳伞,就是一张登记的桌子、两张塑料凳子。这种天气人员进出可能性不大,社区工作人员劝他们到屋檐下避风,可这个“死脑筋”虽然冻的手脚直哆嗦,鞋子也湿了,依然不忘出征前公司党委的嘱托和纪律要求,任何时候值守点都必须有人在!遮阳伞被刮倒3次,他和同事拿来绳子将伞绑在电线杆上继续值勤,好心居民实在不忍,送来巧克力等物资,他们转手就交给了门岗保安处。就这样,小王和同事在风雪中坚守了10小时。暖心的是,这中间,集团突击队的后勤保障人员,送来了一杯热姜汤。
值守值守,并不只是守着,还得爱着、护着、帮着。小区里有上下班的医护人员、警察、公务人员、餐饮服务人员,有独居的老人,有父母奔赴抗疫前线无人照看的孩子,有待产的孕妇,有慢性重症患者,有需要隔离的疑似病人……,有锅碗瓢盆日用品、油盐酱醋米面菜等生活物资、或急或缓的医疗需求,还有长期隔离甚至痛失亲人情绪需要疏导的居民……,零零总总,不可详尽。后续的值守,小王遇见了双眼充满疲倦的外科主任医生,遇见了待产妻子的丈夫、遇见了独自推着手推车买菜的老人、遇见了情绪激动的求医者……。不善言辞的小王和同事们,默默付出着,承受着。那或是与医者见面时的会心一笑,或是冲上前去揽起老人手里的菜篮子,或是焦急地联系买药,或是耐心地安抚着老奶奶的情绪、或是送上门的一份爱心菜……这些埋在内心的情感,都凝结成小王午夜赶写的十余篇宣传报道中。白天,他坚守岗位,甘于奉献,除了做好下沉安排的工作,他也抽空关注公司防疫工作群中的消息,一旦发现值得宣传的好人好事,第一时间跟队员们取得联系,了解工作中的细节;回到家后,他常常顾不上休息,清理消毒后,就坐在电脑前开始构思如何编写宣传稿,还要整理各小组的下沉情况统计表、工作日报等,忙完一天的工作,往往已临近转钟。对此,他从未觉得有压力:“我年轻,这点工作忙得过来,宣传一下大家所做的贡献,我也挺开心。”截至目前,他参与修改、撰写公司宣传稿件、工作日报等材料40余篇,超过5万字,公司微信公众号做到每天更新。公司在抗击疫情中的典型事迹获得了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,金融时报刊发了《湖北金融租赁公司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做到“五个确保”》,中国银行业协会刊发了《敢于担当 主动作为 勇挑重任 湖北金融租赁公司助力打好抗击新型肺炎疫情攻坚战》,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刊发了《湖北金融租赁公司:战疫情众志成城 稳发展多措并举》等内容,弘扬了正能量,强化了正向引领,坚定了抗疫信心。